[ 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在规则上实现公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要像企业职工一样参保缴费,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破除“双轨制” ]
随着7月1日“大限”的过去和暑假的来临,喧嚣一时的南京高校教授扎堆申请退休的风波渐渐地淡去。
《第一财经日报》从南京多所高校了解到,江苏省在“大限”之前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向各高校人事部门解释政策。会议称,7月1日只是实行人事管理条例,条例中关于养老保险的规定暂不执行。
这次会议给教授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些高校的教授撤回了已经递交到人事处的申请书,他们的生活回到了正常轨道。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7月25日人社部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临近退休的人员,咨询了解相关政策情况,是对自身权益关切的正常反应,并没有形成所谓“退休潮”。
然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一天不出,事业单位对于“并轨”的恐慌就不会降温。
本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进行社会保险的顶层设计,人社部组成了多个课题组进行专项研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一些课题组已经进入了结题阶段。
本报记者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养老保险顶层设计从去年3月启动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在人社部内部也有了一个大致时间表。由于顶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将按照成熟一项公布一项的方式来实施,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或将在本年末推出。
李忠在发布会后对本报记者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情况复杂,中国地区差异很大,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模式。
“改革比并轨更加准确,不存在将哪类群体并入其他群体的设计,更不是把各类不同群体的待遇拉平。”李忠说。
“两轨”差距缩小
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在规则上实现公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要像企业职工一样参保缴费,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破除“双轨制”。
事业单位职工的最大担忧在于待遇的降低,但实际的情况远比想像的复杂。在过去的十年间,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有了明显的缩小,在很多地区,大致相同工龄和条件的“两轨”退休人员所拿到手的钱已经相差不多。
每当周围的人谈起事业单位退休金高,湖北的李大爷就觉得有点冤。作为一个有四十多年工龄的老职工,他的退休金才拿2400元,比起同城在企业退休的朋友们还少好几百。
在2005年之前,李大爷是有点优越感的。无论是退休金的水平还是稳定程度上,从医院退休的他都比企业高出一大截。
后来,他就越来越羡慕参加社保的那些老朋友了——从2005年开始,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已经连续上涨了十年,而事业单位涨退休金却没有相关的政策,只能依照各地的土政策和原单位效益而定。企业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早已经反超了他。
千里之外太原的王老师和李大爷有同样的感受。2006年从太原一家小学退休的王老师,刚退休时的工资为2600元,企业和她工龄差不多的人只能拿到1500元。十年过去了和她同时退休的企业职工退休金也涨到和王老师一样的3100元。
“企业这些年是年年涨,我们是这十年才涨了两三次,他们明年再涨肯定就超过我们了。”王老师说。
小学教师作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是有财政保障的,李大爷所在的医院系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李大爷把自己从1992年开始工资收入都记录在一个小本上。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从2007年到2011年这五年间,他的退休金一直保持在1761.5元的水平,一分钱都没有涨过。
“这些年物价上涨太快了,养老金不涨确实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日子不好过。”李大爷说。
谈到事业单位退休金增长缓慢的原因,多年在医院从事行政工作的李大爷认为有两个,一是医院的薪酬属于行政序列,必须是政府相关部门允许涨才能涨,二是医院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涨工资的资金必须自筹,有钱才能涨。
李大爷说,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医院效益不错,不涨退休金主要还是政府的政策不允许涨。
“高低”之辩
公众对于双轨制的诟病主要是集中于两点,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费,二是待遇高。下一步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缴费已经成为定论,但正如李忠所言,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要拉平待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业单位养老待遇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差别也非常大,单位、工龄、退休早晚能够直接影响到养老金的数量。
73岁的刘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从农科院提前退休了,现在她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也是2400元,而她那些工作到正常退休年龄的同事,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这个水平高于北京市2013年平均养老金水平3050元。
刘昭的丈夫张先生90年代从中科院辞职下海经商,一直都没有参加社保,到2008年一次性交了7万多元加入社保,如今每个月也是领2400元。
张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虽然他中科院的前同事现在每个月退休金都是五六千元,但是他也不羡慕,因为从终生收入来说,张先生也是多于他的很多同事的。
本报记者从相关政府部门了解到,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退休费,二是津贴补贴。基本退休费与在职工资直接挂钩,通常按照工龄来打八折或是九折,现在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基础教育老师最高可以打9.5折。
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比较高,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治芬认为,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以高校教师为例,工资由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组成,一旦退休之后各种津贴会大幅减少,教师收入下降幅度非常大。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现在在职的工资是每年十三四万,退休之后会降为每个月6000元,待遇减少近一半。
由于文科院系增收的项目少,学院方面不会给老师增加更多的收入,而像法律、经济等热门的学院,教授在职待遇远远高于文科院系的水平,但这些院系的教授退休之后待遇与文科院系相差并不大。
林治芬认为,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资的高低要看参照物,若是和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来比肯定是高的,若是和他们在职时的收入比则是低的,而且还低不少。
林治芬还说,对养老金单纯进行绝对数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养老金的构成非常复杂,必须考虑到劳动者的学历、工龄、工种等多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则告诉记者,除了一部分企业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之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加者还是以中低端劳动力为主,事业单位员工则是高端劳动力为主,两者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不同,因此不能要求数量上的简单公平。
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与在职基础工资是挂钩的,近些年来事业单位基础工资没有上涨,也是退休人员养老金上涨缓慢的主要原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个事业单位情况都不一样,事业单位工资普遍比公务员工资要低很多,现在由于政策没有连续性,事业单位的工资涨涨停停,缺乏长效机制。
“因为事业单位缺乏完整的薪酬方案,体制内那部分工资卡着不让涨,各个单位只能自行其是,只能靠创收来改善职工薪酬待遇,创收能力强的就多发一些,弱的就只能少发一些。”刘尚希说。
方案比钱更重要?
7月1日实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3153万事业单位职工要加入养老保险,谁来为这项高达44%倍率的养老保险改革“埋单”是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难点。
筹资机制的无解被认为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久而未决的根本原因。刘尚希认为,事业单位改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进展,绝对不仅仅是钱的原因,如何制定一个定位准确的方案是更加关键的。
在他看来,由于事业单位非常复杂,必须分类分层地去改,当前将事业单位大而化之分为公益一类、二类(公益一类是指不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承担政府规定的公益服务的机构;公益二类可以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过于简单化了,并不能涵盖事业单位的各种情况,如果按照当前的分类改下去将会影响到教育医疗科研院所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李珍同样认为,财力的限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会权衡拿出资金进行这种改革是否有效率,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高缴费低替代率”的模式显然很难有说服力。
林治芬说,并轨是必然的,不同人群采取相同的制度模式也是应有之义,但面对当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诸多问题,并轨时应一并加以解决。比如,应该尽快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率,为普遍建立企业年金腾出空间。
“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待遇差别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中包含了职业年金,而企业的退休金是不包含这部分的。”林治芬说。
林治芬认为,由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为职工建立年金,这也导致职工待遇水平过低。相反,一些建立了年金的垄断企业,它们的职工退休后能拿到的收入并不会比事业单位的员工少。
●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山西、浙江、广东、上海、重庆五省市先期试点。
● 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试点。一年后,除了广东之外,几无进展。
● 2011年,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2014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 7月22日,有消息称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今年计划先在部分地区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明年进一步完善方案和措施,将试点扩大到50%左右的地区,2016年和2017年在全国全面实施养老并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