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感托起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生活也愈加丰富。我们自信而热情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通途中。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普遍的“安全感缺失”,不但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还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正如某青年教师受访时所说:希望在中国社会人人都有安全感,让我们更敢于梦想……她的话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安全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当前社会“安全感缺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既和雾霾、水质安全、食品安全、城市建设安全等基础性安全保障事故频出有关;也和职场压力大、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不健全等社会问题有关;根本上,还与理想信念不坚,创造、奉献精神缺失有关。但正如德意志诗人荷尔德林所说“哪里存在危险,哪里便冲腾着拯救的力量”。这些不安全因素,恰恰就给我们指明了通往安全福地的方向。
安全需要是人的本质需求,也是当前群众的急迫所需。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要在发展中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念原则上没有问题,但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只注重城市建筑表面上的光鲜,忽视地下“良心”;为了税收和就业,忽视环境。这种一味追求发展而忽视安全的做法,从人的本质需求来看,是本末倒置的。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安全需要对人来说是根本性的,要把群众的安全需要纳入治国理政全过程中。
最为紧迫的是,要在食品、环保等方面加强安全建设,减轻百姓不安的心理。食品安全关乎身体健康,频发的食品事故使群众谈食色变,坦言“不敢再吃”,严重影响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生产安全攸关性命。“电梯吃人”“下水道吃人”,以及天津港熊熊大火的阴影,使大家普遍担忧下一个被卷进去的可能是自己。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完善标准流程,严格监控。生态环境财富更是我们最根本的财富,一旦破坏几乎不可恢复。要把建设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中国,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尤其要维护好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的食物。
还要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倡导在创造、奉献中获得真正的安全。恐惧和不安全感部分源于未知,部分源于过分患得患失。让群众具有安全感,一方面,既要在事实上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还要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让公众清楚知悉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要升华我们的安全观。其实过分需要安全感,会使我们寸步难行,忘记自己还有创造力,还有伟大的梦想。我们要去爱和奉献社会,去实现自我,要像张淑珍同志一样,为人人富裕、安全,自在、文明、有尊严的中国梦而奋斗。
总的说来,在这个人人都可以追逐中国梦的伟大时代,我们要承认为奋斗中的个体提供安全感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要做好一系列基础性的安全保障工作,同时要鼓励人们更勇于创造,乐于奉献,共同创建一种淡然、安宁、有尊严的生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有梦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