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考试公告   
考试公告
云南省考冲刺!15组优秀人物素材,写作用得上
http://www.gdgwyw.com       2023-02-16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距离2023年云南省考笔试越来越近,同学们一定不能忽略申论的备考。俗话说“得申论者得天下”,但有时候难免会有无话可说的时候,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时刻,可以用上一些人物素材,还可以给你的文章锦上添花。本文,为大家整理了15组优秀人物素材,申论大作文用得上!


  1、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


  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


  面对外国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袁隆平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让外国人惊叹“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2、吴孟超


  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从医70多年,吴孟超完成了1.6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中国的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医者仁心,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挚爱守护。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17606的“吴孟超星”一一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3、彭仕禄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


  一无图纸资料、二无专家外援,只见过照片和玩具模型,彭士禄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没有老师,就自学自悟;没有资料,就现学现译;没有设备,就用算盘算尺。


  凭借对家国的一腔热血、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彭士禄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自力更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艰苦奋战、初心如磐,中国用8年时间,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愿。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4、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


  潜心科研,甘做隐姓埋名人。


  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曾一度“赫赫而无名”,在30年的无声岁月里成就无穷的力量,却始终“壮心未与年俱老”,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2021年10月,黄旭华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5、张桂梅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


  “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


  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在党支部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入党誓词的组织生活。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张桂梅以坚韧执著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称号。


  6、樊锦诗


  “敦煌女儿”樊锦诗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2019年,樊锦诗获颁“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7、冬奥健儿


  中国短道速滑队摘得来之不易的金牌,靠的是每一天的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金博洋刷新个人本赛季自由滑最好成绩的背后,是“强度非常大”、足足有上个周期两倍的训练量;


  苏翊鸣首次亮相冬奥会便一鸣惊人,是因为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专注于每天的训练……所有成绩的取得,无不源于日常的刻苦训练;平日流下的汗水,都将成为浇灌成功之花的雨露。


  冬奥会年轻选手热血拼搏,让人们看到了青春最美好的模样。21岁的短道速滑小将李文龙,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1/4决赛最后一个弯道上被撞出赛道,险些失去晋级资格;之后的男子1000米A组决赛中,他的冰刀折断,不得不重新出发。尽管意外频出,但李文龙始终未言放弃,最终摘得该项目的银牌。


  8、冬奥会志愿者群体


  “微火”虽微,却是“青年志”胸怀天下事;


  “微火”虽小,却是“嫩肩膀”扛起重担子。


  每一个冬奥会志愿者都如同一簇“微火”,无论走到哪里,都洋溢着热情的气息,绽放着温暖的光芒。来自各领域各方面近2万名赛会志愿者、约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冬奥、服务冬奥,成为一抹动人亮色。他们服务场内场外、线上线下,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以专业的服务、饱满的热情迎接四海宾朋,为办好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生动的“中国名片”。


  9、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1986年7月,王继才受组织派遣,前往黄海前哨开山岛执勤。同年,妻子王仕花辞掉教师工作,陪伴丈夫守岛。30多年来,王继才夫妇以孤岛为家、与艰苦为伴,坚持每天升国旗、巡逻、看管维护军事设施和民用设备、救助渔船渔民、观察海上空中情况。


  守岛卫国32年,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王继才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10、塞罕坝、北大荒的年轻人们


  1962年至今,一代代塞罕坝务林人餐风啮雪、艰苦创业,将荒坡变成百万亩林海,建成世界上最大一片人工林。如今,年轻的“80后”“90后”林场职工成长起来,在前辈引领鼓励下,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大千世界,但一望无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


  昔日“北大荒”,今朝大粮仓。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这里从“莽莽荒原”到“中国饭碗”,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4400多万亩耕地每年粮食产能超400亿斤,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60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代更迭,新一代年轻人奋斗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当中,有的是祖祖辈辈在此的“垦三代”,有的是受北大荒精神鼓舞、慕名来到这里的“新北大荒人”。


  这片热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此扎根,追逐梦想。


  11、当代“愚公”毛相林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


  从1997年起,毛相林带领乡亲们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们向贫穷宣战,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毛相林数十年不改初心,苦干实干,用一条“天路”开辟了下庄村的新天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12、夏森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夏森


  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收获希望。


  “人都是有爱心的,要把它献出来才算圆满”。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夏森一生不变的追求。14岁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工作岗位离休后的夏森,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累计捐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贫困乡村学校教学条件,并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13、航天领域的功勋模范


  60多年来,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中,向着航天强国的奋进征程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孙家栋、陆元九、叶培建等航天功勋,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映射着中国航天的峥嵘岁月,也展现着航天人心怀“国之大者”的精神品质。


  孙家栋:与中国航天发展紧紧相依


  孙家栋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北斗开启中国卫星导航服务,航天生涯“放飞”上百颗中国星……可以说,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陆元九: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陆元九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他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叶培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到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作为多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探测器的总师、首席科学家,叶培建为中国航天事业兢兢业业地奉献了50多年,亲身参与我国卫星研制、遥感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发展,在多个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


  14、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


  “只要有梦想、只要去奋斗,就一定会心想事成!”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勇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


  183天!从2021年10月16日飞向太空,到2022年4月16日凯旋,神舟十三号“感觉良好”三人组圆满完成长达半年之久的“太空出差”任务,刷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纪录,为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打下坚实基础。


  15、戚发韧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少年壮志,一生践行。


  戚发轫的人生选择,始终听从国家召唤、服务航天事业需要。不只是神舟飞船,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戚发轫的身影。“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戚发轫在其中的贡献恰如其名。无论是打造国之重器,还是晚年投身教育、为国育才,戚发轫以航天报国、强国的初心始终未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中国航天。”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