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自媒体时代,难以忽视的真相
渴望真相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当发明了神通广大的互联网之后,真相仿佛成为每个人都唾手可得的东西,探寻真相仿佛也成为一场场侦探游.戏,迸发出全民狂欢的气场。翻看近期的新闻,从“少女跳楼疑案”到“手铐游街疑云”,从“女司机的硬后台”到“叶海燕的真秘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同版本,各路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表面上大家都在探寻真相,而最后真相似乎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
自媒体时代,大家更看重传播的媒介,看重传播的过程,把故事的讲述者当作故事的主角,而忽视了云山雾罩背后的真相。无数无头的公案、无尾的新闻,就这么静静地埋在了时间的沙里,许久没有人想起,有时竟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现实毕竟不同于侦探小说,虚构很丰满,真相很骨感。真相可能没有那么多阴谋算计,没有那么多动人曲折,可能就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但这样的真相不是一些人想要的。不少人将真相等同于内幕,将怀疑引申成虚构,于是今天的舆论场里充斥着这样的故事,“标题党”、“揭黑幕”、“爆猛料”,有了眼球,有多少人真正在乎真相。
关于真相有这么一个故事:1603年,英国历史学家沃特·罗利受人诬陷,被囚禁在伦敦塔里13年。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完成了自己的心血之作《世界史》。有一天,看守罗利的两个狱卒发生了争吵,他的朋友恰好来探监,也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而当罗利和他朋友交流狱卒的争吵时,发现两人的描述大相径庭,谁是谁非都截然相反。如果连一件亲眼目睹的事件都无法准确描述,还有什么权利去仲裁几百、几千年前的故事,又怎么可能了解历史的真相?罗利心灰意冷,将自己已近完成的手稿付之一炬。
新闻和历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真相的态度也有很多类似的观点。真相并非是不可知的,但探寻真相的道路是艰辛的。真相的获得需要证据、推理、求证,往往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这些恰恰是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现代人最不擅长的。互联网上发言,谁会管它洪水滔天!有多少人会在转发微博时求证一下事件的当事人,又有多少人会在求关注时先证实一下故事的真实性?
怀疑是人的本能,但怀疑并不是武断;监督是媒体的天职,但监督也不是审判。自媒体在推动信息公开和自由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掌握了自媒体并不代表掌握了真相,了解了互联网上的故事并不一定就了解了真相。这个道理很简答,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也许在阅读喜欢的新闻前,也可以看一下那些边边角角的新闻;在转载力挺的观点前,也应该听听反对者的意见;在咒骂别人“无脑跟帖”前,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断章取义,得理不饶人。就像真相一样,网络素养也不是一天能速成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坚守,素养终会得到提升。就像那部《世界史》,在重新对大量史实资料进行研究之后,沃特·罗利最终还是拿起笔,完成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