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调结构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化解过剩产能则是调结构的关键所在。化解过剩产能,必须先从逻辑上弄清楚产能为什么过剩。
当前的低层次产能过剩,是我们曾经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然。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是靠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发展起来的。承接的外来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很低、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各地大干快上,形成强大的产能。这种发展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国际经济形势向好,对这些产业的产品有大量需求,加之我们的劳动力便宜、资源能源便宜,虽然产能巨大,但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然而,保持多年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如今已不适应世界需求结构的提升,不适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换言之,既有产能与相对萎缩的需求不匹配,需求提升了,而供给却没有提升。这说明,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能过剩也来自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当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无意地追求短时间内具有显著效果的政绩,甚至搞大拆大建,但对于能够提升经济实力的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创新活动等却重视不够。这样的发展倾向往往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由这些项目带动的产业产能过剩,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地方政府的不恰当行为还包括相互攀比和仿效。只要哪个产业在中央文件中被确定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一些地方就不管是否符合本地情况一哄而上,很快在这些领域又形成了过剩产能。问题还在于,虽然这些产业是领先的,但我们依然没能站上这些产业的产业链高端。
产能过剩是长期累积的,还与不适当的刺激政策有一定关系。当低层次产能饱和时,如果没有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速度会自然降下来。面对增速降低,过去常用刺激性政策,加大杠杆力度。刺激性政策通常针对的是总量问题而不是结构问题,不适当的刺激政策只能使结构问题更加严重。刺激性政策虽然一时可以阻止增速下滑、增加就业,但由于加剧了同一平面的产能过剩,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产能过剩、价格便宜、企业亏损以及失业增加,导致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
产能过剩的最后一个原因是缺少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经济既有提升机制即创新,又有退出机制即淘汰。从一定意义上讲,退出机制与提升机制同样重要,因为没有淘汰就没有创新和提升。健全的退出机制可以通过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在产能过剩还没有成为大问题的时候就使其得到化解。这是健全肌体吐故纳新的自然作用。马克思说:“竞争,特别是在发生决定性变革的时候,又迫使旧的劳动资料在它们的自然寿命完结之前,用新的劳动资料来替换。”我们通常看到了市场经济能够带来繁荣,却没有看到能够带来繁荣的正是这些机制,更没有看到这些机制可以在初期解决结构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使其不至于形成阻碍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通过提高经济肌体活力和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化解产能过剩。明白了产能为什么过剩,就可以找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正确办法:面对新常态下合乎规律的经济自然增长率,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真正让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并以此为抓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肌体活力和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