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锻炼体魄,又能在交流中增进感情,体育锻炼的“魅力值”正在不断攀升。但是只有当更多的体育场地进入“全民健身”模式,公众每一份激情、每一滴汗水,才能找到释放与挥洒的合适空间。
增加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呼声,首先来自公众的健康需求。目前,一些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与公众真正的使用需求存在脱节,在高维护成本的现实面前,运营常常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而中小型、社区型健身场馆,因为总体数量少、消费价格不菲,远远无法满足民众需要。至于30多万个小型室外体育场地,在部分城市甚至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必要之举。是保障公民权益、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体育场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是制约公众将锻炼计划转化为行动的重要客观因素。
近年来,国家体育部门多次督促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各地政府也逐渐把全民健身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是体育事业的改革,需要盘活资源存量,做好增量文章,打通影响产业发展的“肠梗阻”。 唯有继续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为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搭建好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好场地不足,设施、服务配套跟不上需求等问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才有可能“水涨船高”。国家应当扮演好“普惠”的角色,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投入的方向,让人民享受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