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在2014年全年经济增速创下24年来新低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出现了连续第三年的下降。据统计,16-59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减少了371万人,降幅超过了2013年。
【政策理论】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问题阐述】
1、人口红利消退对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消退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的影响。
2、人口红利消退使人口结构面临老龄化的风险。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减少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老龄化抚养率增高,养老模式面临“多养少”到“少养多”的变革,人口结构面临老龄化的风险。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服务、城乡差异、社会政策等带来更多的考验与风险。
3、人口红利消退将加剧用工荒问题。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将会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依然需要大量使用低技术含量的农民工,而务农收益的相对提高与城市文化融入收益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农民工进城就业或失业均无保障,收益低成本高的问题减弱了他们对进城的期待,这必然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农民工需求集中的城市出现用工荒问题,在年末则表现更为明显。
【解决方案】
1、转变增长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进行主副业剥离,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移,加快对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的改革,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从依靠低技术劳动力转向依靠技术与产品创新,从而带动生产率的提高。
2、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工在城市安定下来;加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健康层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使老年人从“少养多”的负担变成社会发展的资源。
3、加强教育培训投入,增强劳动力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人口结构转变步伐相适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提升各行业各人员技术攻坚与创新能力,加大现代职业教育投入,尤其是针对农民工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以高技术人才优势与创新驱动战略带动企业与国家经济发展,使现有劳动力由数量型走向质量型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