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性化的关怀送去高温下的清凉
进入盛夏以来,一场场罕见的高温正在不断地刷新着溽暑历史水银表,我国的火炉城市榜也随之不断更新。高温天气在考验每一个人忍受力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每一个中国城市抗暑能力和服务公关能力。如何防暑降温成为了民众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当高温天气成为一种与现代化、城市化有关的特殊灾害时,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以更加人性化的理念进行系统的应对。
高温关乎民生,需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多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但高温预警不仅仅是一个应对气象的防患措施,更应引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高温下,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建筑工人等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群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特别是近日济南八位农民工因高温致死的新闻一出,更是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些辛劳工作群体的关注,网友不禁呼吁“不扔垃圾,从我做起,让环卫工人过一个安全的夏天”;多家媒体也用体验式报道道出了建筑工人的艰辛。这也说明我们应从“向高温下的劳动者致敬”的传统认知向重视和保障高温下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认知转变。由此,面对酷暑难耐且持续已久的高温天气,政府需细化高温作业的相关规定,不断完善高温天气时的放假机制,落实高温津贴的发放,调整高温工种的工作时间。对于不予遵守相关规定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予以严惩和公示。
高温关乎民生,需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持续不断的高温暴露出了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诸多弊病:人行天桥顶篷少、行道树木不遮阳、公交站点难驻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我国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其功能的发挥度和服务性上依然存在不足:天桥因无顶篷而使得行人宁愿冒着穿马路的危险,也不想去顶烈日的暴晒;城市乔木满布,却林荫难寻;公交站点只见站牌而不见凉亭。面对酷暑,人们竟无处纳凉。杭州地铁的纳凉之争,其实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城市公共纳凉点的不足。城市管理者们应开动脑筋,强化人本理念,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城市纳凉点进行专门规划,如设立“凉爽中心”供市民免费享用。发于情、见于行地为群众提供“阴凉庇护”。
高温关乎民生,需提升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职能。面对频发的高温天气,政府需建立和完善城市高温防暑体系,发挥基层政府部门的作用,如各街道、社区可建立高温办公室;医院、公安、民政等部门可设立免费热线电话,随时为市民提供各种防高温咨询和应急帮助。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经济补偿至关重要,但机制关怀更不可或缺。
城市是为人所建的,“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芒福德的这句话正是对城市发展人本化理念的一个精准表达。面对高温的炙烤,我们更需一个冷静的思考,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体现人文精神,以老百姓的需要为基点,以人性化的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们热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