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这步棋下好了,实体经济就会“活”起来,经济发展有机会更上一层楼并实现良性循环。
早春4月,营改增氛围渐浓,从财政到税务部门,从中央到地方,正为打通营改增的“最后一公里”展开倒计时准备——距5月1日开始的、在所有行业和全国范围推开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已到了最后攻坚时段。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全面推行营改增之后,营业税将淡出历史舞台,增值税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税种。此次营改增,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之外,还有着更广阔的意义——以减税的“放水养鱼”效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宏观上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要想保持住稳中向好的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更加有力。从实施路径看,要么是更大规模的增支,要么是更大力度的减税。今年我国增加了5600亿元财政赤字,为大规模减税提供了空间。而全面推进营改增,正是落实减税措施的重要突破口。
微观上看,一般生产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面临着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挤压,生存比较艰难。成本上升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二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企业的税收负担较重。从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的角度讲,降成本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而减税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根据历史经验,我们有理由对全面推开营改增的减税效果,抱以乐观的期待。我国的营改增试点于2012年在上海开始,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推开。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刚开始试点时会有一些行业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后经逐步探索完善,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开始显现。据财税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企业负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推行营改增,还能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效应。国务院日前就全面实施营改增召开的座谈会指出,这次全面推开营改增的政策取向,突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可以说,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既是当前的让利,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新动能”。是用当前的“减法”为未来做“加法”。
全面推行营改增,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增大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降低他们的税收负担,可以释放出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步棋下好了,实体经济就会“活”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机会更上一层楼并实现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税降负的积极性,有些地区甚至存在征收过头税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些认识和做法其实非常短视。税收政策是天然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具有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削峰填谷方可换来持续稳定。减税降负,放水养鱼,值得大家细细思量。
不过,全面推行营改增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涉及复杂的调整,具体执行时应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等细节性问题。身处营改增第一线的政府职能部门,只有毫不走样地落实这项惠民政策,努力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确保改革后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