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巴黎气候大会被世界人民寄予厚望,如何打破多方机制的“分歧困境”?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关系着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中国作为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时刻,在整个谈判当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尤其是今年中美、中法、中国-印度、中国-巴西、中国-欧盟都发表了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为巴黎大会寻找解决一些重要分歧提供了“中国方案”.巴黎大会一定能够达成一个有力度、有雄心,而且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
为了共同家园,我们跨过彩虹去“问天”。伊斯兰国(IS)前段时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残暴、野蛮、狂妄的恐怖袭击,的确给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会议的“领袖们”蒙上一层阴影,但关系到世界各国切实利益的“气候治理”,任何天大的威胁均无法阻挡“领袖们”义无反顾的脚步。中国有句俗语:邪不压正。在“共同利益”大格局下,终究巴黎气候大会在全世界人民的期待中如期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为达成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而出席会议。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指出,对于巴黎恐怖袭击的最好回应,就是按原计划在巴黎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没有人要我们暂停或延期,因为事实上,这是巴黎和圣但尼的悲剧发生后,我们所能见到最美丽的象征。”
巴黎会议万众瞩目。据专家介绍: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着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着影响,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只所以说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倍受期待,是因为多年来各缔约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实施进程中,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不断强化合作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从预备会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态度积极具有建设性,但是仍有分歧,特别是主要分歧还依然存在。世界各国的“领袖们”相约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其目的就是渴望建设一个美丽“地球村”,以期达成“协议”,开辟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前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此次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是为中国人民渴望看见乡愁的“美丽家园”而来。而事实上,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中国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因此,“中国立场” “中国方案”是巴黎会议的“宝贵动力”和“风向标”,必将成为全世界包括非洲人民在内的气候治理大共识。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140多个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巴黎大会、195个国家和欧盟派代表团与会、167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这样广泛的参与度,对国际社会协同能力构成巨大考验。与其说各国“领袖们”是为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相向谈判”,倒不如说是为建成一个美丽“地球村”而展示各方最大诚意,聚同化异,相向而行。而作为气候谈判的基石,《公约》明确指出,与有义务率先减排的发达国家不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因此发展中国家可根据各自国情,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自主采取力所能及的减缓和适应行动。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巴黎大会达成的协议要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各个要素,拿出切实有效的执行手段。”“谈判需要各方展现灵活,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原则应该得到遵循。”中国愿与各方携手推动巴黎大会达成富有雄心和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并做好有关后续谈判,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然而,有些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刻意回避自身的历史责任,片面强调每年的排放总量这个单一指标,企图将减排责任转嫁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种有失偏颇的立场给国际气候谈判带来不小困扰。对此,习近平主席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的确,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中国已承诺使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将降低碳强度——使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与此同对,中国还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尤其是今年9月,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对此深表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展现了大国风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长期积极致力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以身作则践行相关减排承诺,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扮演建设性的关键角色,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增添了新动力。正因如此,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希望能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预期的那样:“美中两国于2014年达成的气候协议是历史性的,为今年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带来希望。”
地球,在浩瀚宇宙中,比沧海一粟更渺小;但对她养育的所有生命来说,却比稀世明珠更珍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仅是中国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我们注意到,有些发达国家喜欢“阴招”,“承诺”天花乱坠,行动“空头支票”一张,本应是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的,而将原本用于发展援助的资金改用气候变化援助的名义重新“包装”或“虚晃一枪”,给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造人为障碍。因此,气候协议“谈判” 不应由某个或某几个大国说了算,需要全体参会方的认可。正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所说:“建立政治互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国情。过去谈判和公约、议定书已经取得的共识,各个国家应该认真落实。”也就是说,各个国家都要发展,但是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要能够相协调,唯一的路径就是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如果在协议中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说过,生产要可持续进行,自然是其永远的基石,自然法则永远制约着生产的进行。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才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所以,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即将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绿色进程中,中国必将为建设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地球、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为了共同家园,我们跨过彩虹去“问天”.中国为地球村同一片蓝天而来,为渴望看见乡愁的“美丽家园”而来。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将信守一切承诺,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扮演建设性的关键角色,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增添新动力、提供真正有效的中国方案,与各方一道携手努力推动形成全球气候治理新框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谋求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