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芝麻烂谷子,只有放在阳光下暴晒,无条件接受法治的监管、民主的监督,才能祛除腐败的霉病,换来新生的稻香
粮食储备与安全,再入舆论漩涡。据报道,中储粮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竟与粮商权钱交易、移花接木,用陈粮顶替新粮骗取国家补贴,套走了本该给农民的巨资差价。就拿涉案的吉林前郭白依拉嘎粮食收储库来说,记者调查发现,从小粮库购入的陈水稻市价不过1.42元/斤,却按国家新粮保护价1.55元/斤支付,一车47吨的差价便达万元。这样,陈年旧粮流入国库,财税公帑归于硕鼠,公众的口粮安全则被打上又一个问号。
国有粮库“以陈顶新”、顶风犯案,性质恶劣,为法纪不容。据悉,相关部门已经查封涉事粮库,表示坚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我们相信,以次充好的范围有多大,中饱私囊的程度有多深,定会给公众一个交代。但诚如论者言,这次决不能止于“一事一查”,是时候彻底堵住制度的漏洞,决不能让“以陈顶新”虚撑大国的粮仓。
其实,一些粮库的这套伎俩并没有多高明,无非就是堵了前门、开了后门。一方面,农民新粮本该按国家定价收购,结果却被拒之门外,甚至需要找关系、排号才能入库;另一方面,每年需轮换出去的陈粮,却暗中调包为“新的陈粮”.这一偷梁换柱的勾当,涉及运输、检验、付款等诸多环节,倘若有一步、一人较较真,都不至于此。这背后,暗访中录音的那句“这儿的老大是我亲兄弟”,怕是道出了内外勾结的实情。
内鬼与外鬼的“哥俩好”,让国家的好政策在基层跑了偏、走了样。作为央企的中储粮,同时肩负着经营任务、社会责任,不可不自重,不可不警醒。之前,中央巡视组曾明确指出其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种种问题。粮,可能是满仓,不少却是陈的;人,似乎是在岗,又有多少“身在曹营心在汉”?陈芝麻烂谷子,只有放在阳光下暴晒,无条件接受法治的监管、民主的监督,才能祛除腐败的霉病,换来新生的稻香。
此案可怖之处,不仅在问题粮极易流向百姓餐桌,更有粮食收储制度累积的漏隙。随着国家“三农”政策不断利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储备粮规模也逐年递增,粮库建设、管理的成本不断攀升。事实上,中储粮的346个直属库早已饱和,更多依靠地方和民营粮库支撑,这次涉案的粮库就是收编来的。因此,技术上如何规范新增粮库的运营,制度上如何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两只手,着实刻不容缓。
一位智库专家表示,技术层面的对策重在打通信息化的壁垒。在大数据时代,启动远程视频监控的智能“千里眼”,已经没有技术障碍。同时,日常巡视与随机抽查均应成常态。也有人说,陈粮与新粮的区分标准有待明晰;涉及粮食收储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等的关系,有待理顺。粮食法的制定正在路上,这些都需要一一厘清。
术治标,道治本。粮食安全的“道”,重头戏仍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为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防止谷贱伤农,国家对重点品种施行保护价收购,有力维护了农民利益,保障了民生稳定。而在另一方面,运用好市场手段,发掘各类企业、农户的储备能力,亦可筑起粮食安全的新屏障。对此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了“目标价格”机制,强调市场决定价格、政府适当补贴,目前新疆、东北等地试点正在稳步推进,相信会对“以陈顶新”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13亿人口的大国,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份危机感与责任心,我们须臾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