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
公考时评:“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http://www.gdgwyw.com       2014-11-20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读名校是一种追求,读技校也是一种选择,二者本该并行不悖,目标都指向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区别仅仅在于路径不同。


  3年前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名校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周浩遵从内心选择的经历见诸报端之后,一度引起坊间热议。


  周浩的经历虽然是个非典型事件,却有着典型意义和样本价值。在每年跨入大学校门的数百万学子中,身在名校、心系技校者也许不乏其人,但能像周浩一样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却很少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浩称如今“毫不后悔,很庆幸”,想必也是肺腑之言。“毫不后悔”是因为遵从了内心,“很庆幸”是因为他最终成功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一过程中的纠结、彷徨,甚至是痛苦,恐怕只有周浩自己知道,也恐怕不亚于当年“被逼着”上北大。据报道,在当年的高考中,他本来想报考北京某工科类高校,但遭到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认为考了高分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一种浪费,周浩最终妥协。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家长的心态不难理解,毕竟放弃北大这样的名校,转而就读名不见经传的技校,恐怕没几个家长能接受孩子如此“离经叛道”的选择,家长和学生本人也很难平静面对亲友、同学的“悠悠之口”。好在这次是周浩的父母妥协了,的确是“很庆幸”的事,但这个过程几番周折、成本太高昂,也给我们留下太多反思。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技校只能算是“四等学校”,从事技工是“低人一等”的工作,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去做。寒窗苦读十几年,目标就是要叩开名校大门,上名校才是“人间正道”,才能获得名与利,才是所谓的成功。殊不知,此种传统观念已落后于时代发展。从现实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未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技校学生大有可为,其发展空间由于打破天花板的制度设计而变得无比广阔。而且,在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成功的定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获得物质与名声,更是一种追求人生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的内心幸福感。


  根据麦可思对部分国内高校2013级新生的调查,近四成本科生和近三成高职高专生并未就读最理想的专业。38%的本科生和36%的高职高专生想转专业。与此呈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计划地开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如德国的中小学通过职业模拟、看录像、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好了生涯规划,在学校里也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测评更是铺天盖地。这些孩子往往能钻研所爱,循着兴趣发展,即使是转专业,也是一种理性而非盲目的选择。因此,无论是在职业选择还是生涯规划上,我们该更深刻地反思传统的择业观,警惕狭隘的人才观,重新定义成长、成才和成功。


  避免类似周浩的曲折经历,教育者尤其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内心,多从作为个体的孩子角度出发,认识到唯有依凭兴趣作出的职业选择,才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也才是一条最可能通向成功的路径。少一些越俎代庖,多一些沟通交流,更有助于孩子的职业发展。同时,整个社会也需要从过于功利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在人才选择上不要过于迷信名校、高学历等硬指标,而是回到以综合能力衡量人才,回到遵从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的轨道上来,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平心静气,倡导行行出状元,营造一种尊重个人选择、提倡多元成才途径的舆论氛围。


  “弃北大读技校”本应是一个人的正常选择,不该成为新闻。读名校是一种追求,读技校也是一种选择,二者本该并行不悖,目标都指向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区别仅仅在于路径不同。它之所以轰动,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学生还不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学子能怀着满腔热忱,理性选择人生,从容走向社会。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