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会的救命钱,原来躺在银行大吃利息啊!”广州市红十字社会急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日前爆出“2013年度利息收入高达191.85万元,而年度救助支出总额为160.68万元”的消息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1月6日 《长江商报》)
如今,红会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红会其实一点都不冤。试想,一边是急待用钱的社会公众,而另一边则是救命钱躺在银行吃利息,强大的反差下,公众吐槽之声自然不绝于耳。救命钱沉睡,该用的钱用不到刀刃上,如此现象,背离了专项资金设立的初衷和目的。
其实,根据报道来看,红十字会的救命钱处于休眠状态,原因在于资金使用过于粗线条,人为性的为救命钱利用设置了障碍。比如,救命钱每季度审批一次,申请“医疗急救资金”的医疗机构要按照季度报批。比如,对于救命钱的标准,十年来没有提升,一直处于初始状态。再比如,使用范围过于狭窄等等。
可以说,这些规定,具有粗线条的弊病。本来是救命钱,就应该开设“绿色通道”,将钱尽快地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人为性地提高了使用门槛,必然会让该花的钱花不出去,而真正需要用钱的人,也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对于救命钱使用后的责任追究,也缺乏细致周密的规定,出现了责任真空地带,必然无法倒逼红会相关责任人正确合理使用资金。
根据红会相关人员的表述,“目前各医院的医疗欠费现象都比较严重,如果救命钱用于支付将招架不住。”如此的担忧,有点过于矫情。对于红会的该项资金,本就是救助他人所用,为何因为医疗欠费严重,就不敢支付了呢?这笔钱的本来目的,就是用于救命,如果,只是局限在某些特定领域,同时该领域又较少动用资金,资金的设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对于粗线条的规定,真正解决起来并不是难事。既然都是人为因素造成,就应该在制度的细化和设计上,进行针对性的补强和完善。既然是专款专用,就应该减低使用门槛,让红会的资金尽快流转出去,实现资金的本质用途。 而且,在资金的用途、使用环节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做到尽可能完善,同时又能契合广大需求者的愿望,从而真正产生积极的帮扶作用。
根本上,秉持资金筹设的宗旨,如何利用、怎么利用,并不是一件难事。不能因为之前的规定过于粗线条,就将资金扔在银行里睡大觉,只要多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资金的使用就不会处于尴尬窘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