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然而,当前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等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却盛行。
认证变“认钱”成为“潜规则”,最直接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认证机构与企业诚信的缺失,认证的实质沦为了“一张纸”和一个“标识”的买卖游戏。二是监管的缺位,认证机构与认证过程游离在监督的视线之外。
产生认证变“认钱”的现象,根源是在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的体系中,质量认证静态监管替代了产品本身质量的动态监管,认证替代了产品品质本身,赋予了认证与本身不符的溢价“含金量”。根治认证变“认钱”的乱象,关键还是要完善制度,营造出良币逐劣币的市场环境,通过健全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企业“黑名单”制度等,使得企业真正重视质量安全,而不是在质量认证的“标识”中迷失;也使得认证真正退位于质量安全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此外,要厘清政府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制约行政权力从中介与市场中插手,健全中介组织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规则,让政府部门在认证中坐上裁判员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证签名”制度和追诉机制,强化认证的法律责任,建立认证产品的淘汰退出机制,真正为监管的归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