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1日开始,在镇江市国防园内,每周都会有一批新面孔出现,全部穿着统一的迷彩服。他们是来自镇江各个政府工作部门的公务员,分批到此军训。昨天下午,镇江首次公务员军训落幕,共有近千名公务员参加此次军训。(4月17日《现代快报》)
希望借助军训,改变机关的庸、懒、散现象的初衷很好,但理想固然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对于公务员军训,其实不必承载太多的希望。而从网友的观点来看,似乎对此也持冷眼之态。这样的心态也是军训成效的隐忧。一则,军事训练强调的是一种服从意识,执行能力,但未必有助于服务作风的改变。而时下公务员最缺乏的正是服务意识。在“为谁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的语境下,执行力就很容易失偏和走样。二则,军事训练如何实现既定目标,也很难令人乐观。若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没有相应的促进措施,那么军事训练就会有“例行公事”或者搞“花架子”之虞,甚至沦为新的形式主义或者政绩工程。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之前,很多地方大规模实行的“拓展训练”、“下基层锻炼”、“同吃同住”等活动,以及方兴未艾、此起彼伏的“作风治理”、“治庸行动”、“效能建设”,都未能根治执行不畅、庸懒成性的顽疾,那么一个军事训练,显然比之并无特别之处。假若当一切任前或岗内教育都容易泛化并流于形式时,军事训练就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其不过是从一种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而已。
时下的问题在于,作风的导向并不缺乏方式上的技巧,而缺乏制度上的管控。
若未能实现监督的多元化和开放化,让公众对公务人员的考核、任用有发言权,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考核形式化、评价敷衍化、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用人现象,让服务的方式从上到从下,从内到从外发生根本逆转,那么公务人员的作风就很难实现好转,这也是体制内运动式治理雷声大、雨点小的根本原因所在。
用治标的方法去治本,结果当然就会令人失望。在公权力具有自利化和自肥化倾向的情况下,任何方式都可能会发生变异。比如考察会成为变相的旅游,学习会成为事实上的福利,而军事训练也会成为消遣和娱乐的一种方式。因为在热闹的军训之下,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政治伦理中,对权力伦理的塑造,以及权力者的约束,更多的是基于监督体制的作用,而非军事训练所培植的素质。假若公众的眼睛看不见、听不到,并管不到权力者的一切行为,那么军训的一切功能就会流产。
如是而言,公务员军训,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