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西方媒体看来,中国文化部下属社团两番动议设立“孔子和平奖”,反映了中国民间乃至官方“叫板”诺贝尔和平奖的意图,扩而言之即试图以“中国价值”来对抗西方的“普世价值”。
作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且富有和平传统的国度,中国有权利、有责任向全世界表明自己对和平的理解与立场,并积极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与对话,以便就和平理念以及和平事件达成最大的交集和共识。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和西方的和平观,并非截然对立、判若殊途。事实上,就战争是和平的对立面来看,中西和平观几无二致。此外,西方引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在中国人看来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中国,实际上还有不少非西方国家,之前对诺贝尔和平奖提出的批评,源自该奖越来越沦为西方国家的政治工具,变成了明目张胆的“异议奖”和“煽动奖”。
然而,不管设立的初衷和秉持的理念是什么,“孔子和平奖”只要设立,都难免被视为站在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对立面,孔子都难免被推到中西意识形态对抗和文化交锋的风口浪尖上,从而使孔子政治化、工具化,使孔子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和温润和善圣人的形象在世人面前大打折扣。特别是,近代以来儒学屡遭批判和质疑,今天的中国已经很难说是一个儒家文化的国度,孔子的价值理念不行乎中国,而欲加诸天下,不仅有违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教,而且亦必将为天下迷惑和讥笑。就此而言,以“孔子”为名设立“和平奖”是不明智的。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设不设一个表达自己和平观的奖项,而在于中国如何用自身实际行动阐释文明大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理念,并通过类似和平论坛、和平协会之类的方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文明进行交流和对话,彼此同情和包容对方的和平观。也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传播平台表达中国更多元化的和平价值,比如墨子就是另一个需要挖掘的思想资源,而不是滥用“孔子”资源。
事实上,以孔子的仁政思想、天下观念和王道理想来看,说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和平大师并不为过。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要做的工作,恐怕首先是如何使自身回到孔子的理念和儒家的传统上来,重续中国文化的命脉和道统,使中国更像一个儒家文化的国度。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分别设立了孔子文化奖、孔子友谊奖、孔子教育奖。这些奖项目前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创意甚好,也符合孔子理念的旨归,应该考虑加大扶植力度。